
香港,除了了購物之外,還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會引人注目呢? 一個名字看似八股的地方:香港歷史博物館。
原來打算去迪士尼晃晃的我,心想香港本身不就是個大樂園了嗎?
我怎麼會想去逛兒童才有興趣的地方,加上時間不多,一個人花昂貴的門票去迪士尼走馬看花實在不值得。
於是便聽從旅遊指南的建議。去好像"不太好玩"的香港歷史博物館看看。
對於處在台灣的我,很難對一個處在大陸邊縁地區發展有同理可証的經驗。所以他介紹的東西對我來說其實相當新鮮。
香港有四種人,本地人(也就是有錢人、大地主),客家人(只有不太肥沃的土地)、福佬人(補魚、從事晒鹽) 還有水上人家。
本地人的有錢,可以從他們吃飯的東西看地出來。一堆人一起吃飯,每人一碗白飯,中間是一個打開的大蒸盤,
裡面是一堆燒鴨、油雞、燒肉......看得我直流口水! (即使現在寫文章也得擦一下嘴角!)
而水上人家最可憐,對我來說也最新鮮,(因為客家人和福佬人的生活型態多多少少在台灣可以看到類似的)
水人人家幾乎一生都在水上過生活。沒有自己的陸地。只有自己的船!
看到裡面的船模型時,我在想,一個男人一生最基本的,也許就是有一艘自己的船吧:
裡面有自己的女人幫忙縫補衣服,
船邊則放著雞籠、廚具、碗筷、小孩則在船之間跳來跳去。
只有偶爾需要時,才會走到陸地上,很低調地和平地人進行生活所需回的交易,因為他們被視為異類。
這是什麼樣的生活呢? 如果颳颱風、下大雨,又是什麼樣的感覺呢?
水上人家能有什麼發展嗎?他們根本被限制住了。他們會有自己的水上學校嗎?會有自已的水上醫院嗎?有自己的水上廟嗎...
我實在很難想像.....
記得以前的工作有位香港來的同事,他就提到他家以前也是先住在船上的。然後換到像工寮的地方,最後政府建了大樓才搬進去的。
其實,與其說是大樓,不如說是宿舍吧。一間宿舍要住7人、8人。還得共用衛浴和廚房。大樓外面就晒著衣服。
那種場景就有點像是周星馳電影"功夫"的社區。
電影裡面提到洗澡沒水的事,也許就反映了香港當時曾經沒水,只有每四天供應四小時水的悲慘過去。
而工寮的景像,讓我想到成龍電影裡會有車子從上坡頂衝下一堆工寮的畫面。
恩,也許我真的想太多了吧,現在終於了解過去的香港的面相是這樣子的.
最後,還是不得不提到他們的傳統戲劇"神功戲"
裡面的一些習俗說來好玩,而且和我們現在做小劇場的經驗有一些異曲同功之妙:
戲中有固定的六種角色、大牌演員的衣箱總是最多的、女人則不能踢或這些衣箱。因為是不吉利的.
在演出前的一段時間,是要沉默不語,穿上了這些扮演神的演員,更要小心自己的言行,否則會失聲或忘詞、甚至掉下舞台。
表演時偶爾會穿插時事或現代的道具來博君一笑 (有點像我們的Buffon)
特別的動作都有他特別的意義,像是趕路是繞圈圈、手抖代表緊張... 而裡面的打鬥更是要練過好幾百回才會有一定的精彩程度
當然還有一堆禁忌和禮俗,我想那就是他們維持演出品質的一套方法! 和我們的"自助分工法"大大不同。
走出博物館,再次進入尖沙咀的香港人、印度人、歐美人群,在這現代的水泥森林裡, 嘴裡嘗的是許留山的清涼甜味、腦袋還停留著這裡過去的故事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