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因為工作的關係和一名年輕人開會,他在學校是學打鼓的。

他說,早在三歲時就想學,但媽媽在問過擔任個貝斯手的叔叔建議後,答應他到十二歲,確定他的耳朵生理構造可以讓他忍受大分貝的環境下,才讓他開始習鼓之路。

我很好奇他是怎麼說服父母,把這興趣延伸到大學,甚至成為終生的志業。他說他做了很多研究,去找了很多爵士樂團的人,了解這一行的成功路徑,再轉告父母他的計畫。

最後,家人支持他的決定,讓他放手去做想要的事情。現在他正唸大三,也早就想好畢業後的事業路徑,非常清楚這條路上會遇到的問題:比如說要去美國的波士頓深造鼓藝,但也很清楚黑人在美國音樂界的優勢不是亞洲人容易混進去的;最後還是要回印尼發展。而去美國唸書,重點也不在鼓藝本身,而是建立那裡的人脈。

邊聽他說,邊看著他用奇怪的方式吃牛排,拿刀送食物進嘴裡吃,我好怕他的的嘴被刀子割到,很明顯這些動作的細節是沒有人去"調整"的。

這讓我想到在家裡的餐桌上,如果大人如我老是專注於"調整"小孩這些細節,有時甚至到惱怒的狀態,會不會帶出一個沒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呢?

他會這樣子自己去厚著臉皮,跑去爵士樂團聚集的地區(通常是成年人才去的地方),向大人打聽音樂產業成功或失敗的的故事? 他會自己上網補充樂理知識的不足來過考試的關卡嗎?

而那些要"調整"的細節,和個人做事的主動性比較起來,實在是微不足道。那這些所謂的"家教",到底是對孩子好,還是不好呢?

還是,這一點關係都沒有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iliang11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